2015年1月23日 星期五

譯/宮部美幸談新作《悲嘆之門》


(每日新聞20150115日)

距離《英雄之書》的出版六年,令人引頸期盼的新書上市了。震撼日本全國的連續殺人、網路社會的多起事件,關於這部有別於以往、推理色彩強烈的《悲嘆之門》,我們來聽聽看作者對於寫作的想法。

◇《英雄之書》與《悲嘆之門》

宮部 本作使用了與《英雄之書》相同的世界設定,過去的角色也再度出場,不過我寫了《英雄之書》所沒有描寫的,成為「英雄」那一側的故事。這並不是一部續集,比較像是對鏡那樣的作品。可以單獨閱讀此作,我摸索著如何能讓讀者感到極大的懸疑而完成。把前半部當成心理驚悚小說來讀,也能從中獲得快感。

◇關於主角

宮部 網路力量大,從根本改變了社會,即使像我這種不上網的人,也能切身感受。震災時也是,各式各樣的情報流傳,其中那些平常不會去接觸的專家意見也被聽見並使人心安,但同時情報的錯綜複雜,也讓人難以辨明何者方為正確。因為真的是很大的革命,我考慮著寫一個以在網路社會中(非常邊緣的位置也好)工作的人為主角的故事。但是我要寫的並不是像駭客或程式工程師那樣具備高度專業的人,而是一個平凡的使用者,受到學者的邀請而開始在其中兼差,這種程度的正好。這就是主角三島孝太郎。

他的工作是所謂的網路監控(cyber-patrol),下筆之前我也實際到東京的監控公司去進行採訪。包括像是辦公室的樣子之類的內容,在故事中我有大量的描寫。但是像這樣的公司實際上都著手處理怎樣的業務,我並沒有在書中寫明,我所寫的相違於現實,只是虛構的故事(笑)。

◇言語就是行動

宮部 寫作《悲嘆之門》時,曾有過「這個寫出來可不行啊」的自我檢查。因為我依靠語言來贏取生計,語言就是我的行動呢。一講了骯髒或沒品的話,我認為都會反彈回自己身上的。

從這種想法出發,比起以語言為生計職業的小說家,在網路上,語言就是行動,只有語言能代表發言者本身的存在,這真是讓我覺得好恐怖。說著尖酸刻薄的話,誇口要幹一票無法無天的事之類的,像這樣的語言,自己一個人寫進日記、留在自己心中就好了,卻在網路上發表,對於網上自我而言就如同已然遂行的行動了。人們並不明白蓄積於自己內在的事物,在網路上發表之後會造成如何的效果呢。這並非只是遵守網路規範與否的問題,我認為使用網路的人、愛用網路的人,應該也是喜愛語言之人。喜愛語言、信賴語言的人,或許才能善用網路呢,寫著這本小說時我這樣想著。

◇名為事件的故事

宮部 《悲嘆之門》花了兩年在周刊誌上連載,這段期間,比如說像是失蹤老人問題突然成為話題,一上了新聞,便開始接連地被找到了。之前明明沒人關心的事,被當成事件加以「故事化」後,便浮上檯面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。我想就像是某人發現某種物質的結晶,接著便會出現許多同樣的發現一樣。非虛構作家也會對事件進行「故事化」,而我因為身為小說家,基本上即使採訪取得的材料,也不會按照原貌全般寫入作品。生產故事,真是很恐怖的作業呢。

◇行入闇黑深處

宮部 語言是行動,那麼如果人能夠「看見」(監視)語言,究竟會看到什麼呢?我一邊思考著不知在哪無意間讀到的康拉德《黑暗之心》(電影《地獄啟示錄》原作),一邊創作本書。《悲嘆之門》也可視為三島孝太郎追溯流竄於自己內心的湍急暗流的故事。是有點奇怪的推理小說、有點奇怪的驚悚小說,是的!讀完若能感到驚奇意外,是我無上喜悅。

沒有留言: